泉州这所公办三甲医院预计于明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
10月9日,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,建筑外架已全部落下,外立面完整呈现,独特的外观设计让主体建筑显得十分醒目。
10月9日,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,建筑外架已全部落下,外立面完整呈现,独特的外观设计让主体建筑显得十分醒目。
最近和母亲闲聊时,聊到医院里的见闻,我随口说了一句:“现在好多年轻人,碰到父母突发脑梗,往往不太愿意砸锅卖铁去做那些意义不太大的抢救。就算一开始送进了ICU,很多也很快会选择拔管。”
“十一”假期,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比平时更忙碌。主院区、西院区均实行“无假日”医疗,十一期间专家门诊、普诊、检查、手术等一切都照常应诊,急诊24小时接诊。肾病内科、遗传代谢内分泌科、耳鼻咽喉科等十多个热门科室均在假期增加坐诊人员和排班。多个宝宝在产科医
"医生,我每天雷打不动十点躺下,为啥越睡越累?"上周三的诊室里,65岁的王大爷顶着黑眼圈拍出手机睡眠监测图——连续7天深度睡眠不足1小时。这场景我太熟悉了,每年入秋后,诊室就像老年睡眠问题展览馆:有凌晨三点对着电视发呆的,有半夜把老伴踹醒聊天的,还有数了八千只
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人社部网站9月30日消息,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。任命郑哲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;免去曹雪涛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职务。此次调整涉及的人员均有学术背景,卸任的曹雪涛曾经担任南开大学校长,郑哲此前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,中国医学
作为一所创建于1971年、淮海经济区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于一体的重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矿总医院多年来深耕学科建设,其王牌科室心内科更是技术精湛、声名远播。科室年门诊量超数万人次,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数千例,患者出院后随访需求巨大且至关重要
晋江市医院(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)创建于1936年,是一所集医疗、科研、教学、预防、保健、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。全院职工1762人,拥有博士学位、硕士学位273人,中高级职称786人。现有名医工作室28个,合作的院士、名医、专家150余位。
中国上海2020年11月10日讯] 正值秋冬交替,戴森通过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捐赠了一批Dyson Pure Cool™ 空气净化风扇,分别发放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、复旦大学附属红房子妇产科医院新生儿
近日,有网友反映,抖音账号“游侠Jason”发布不当言论,该账号用户疑似我院职工。我院高度重视,迅速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。
十四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智慧医疗已成破解传统病房医护负担重、流程效率低、系统协同难的核心路径。但医院智慧化建设常遇 “政策到落地” 衔接难题:如何立足需求规划架构、以技术提效便民、让方案可复制?
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9月25日,牡丹江市康安医院走进磨刀石镇卫生院,开展专业技术知识业务培训活动,为基层医疗注入“强心剂”,切实提升乡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,为当地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13名医务人员送上“定制化”知识盛宴。
凌晨,某三甲医院外科医生李伟(化名)删掉了朋友圈刚编辑好的文字:"连续48小时连轴转,刚下手术台又被家属质问'是不是不想好好治',有点撑不住了......"这条未发出的动态,最终变成了手机备忘录里的第137条"私密日记"。而此刻,某医疗投诉平台上,一条标题为"
一场普通就诊变成噩梦经历,她的面容被打码,但身形、声音和病史细节却让朋友一眼认出——这不是悬疑剧情,而是发生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真实事件。
李女士近日向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“民声直通车”反映,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,看到自己的看诊视频未经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。虽然面部被打码,但熟悉的身形、声音和病史细节,让朋友一眼就认出了她。
当前,功能性食品市场已从 “可选补充” 转向 “日常必需”,成为健康消费领域的核心赛道。行业规模持续扩张,产品种类不断丰富,涵盖保健食品、功能性饮料、特殊膳食等多个领域,且呈现出明显的创新趋势 —— 零食态产品增多,更注重贴合年轻消费群体的使用场景与社交属性。
为进一步优化科室布局,改善诊疗环境,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,我院将对住院部3号楼进行环境提升改造,现将血液科、疼痛科、康复科、感染科四个科室住院部临时搬迁至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关医院(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32-36号),具体事宜公告如下:
6月13日,李女士按照预约时间,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,进入诊室后,就看到除医生之外,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在诊室里。
6月13日,李女士按照预约时间,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,进入诊室后,就看到除医生之外,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在诊室里。
诊室里多双陌生眼睛注视,一个月后就诊画面竟出现在社交平台——上海市民李女士的遭遇,撕开了医疗自媒体隐私保护的漏洞,也让更多人开始担忧:看病时,我们的隐私是否正被悄悄记录?
李女士近日反映,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,看到自己的看诊视频未经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。虽然面部被打码,但熟悉的身形、声音和病史细节,让朋友一眼就认出了她。